鹰眼看霓虹 2025.03.08

癫痫发作的婴儿被紧急送往急救中心,医生们尝试多种检查和药物治疗却未见成效。就在束手无策之际,AI介入,通过遗传基因等数据分析,迅速找到导致代谢缺陷的基因,并进行针对性治疗,最终让婴儿在36小时内顺利出院。

这一情节源自美国医生埃里克·托普2020年出版的畅销书《DEEP MEDICINE》(深度医疗)。五年过去,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,并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。然而,AI医疗的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未来?安全性如何保障?又该如何加以规范?

大阪公开讲座:AI医疗的现实与未来

3月7日,在大阪举办的市民公开讲座上,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、相关企业代表以及对AI医疗感兴趣的市民共同探讨了这些话题。

大阪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社会医学讲座教授、AI医疗中心副所长川崎良透露,大阪大学已着手建设“AI医院”,并计划于2025年5月启用。原本用于停车的区域已改建为全新的东方诊疗大楼,未来部分门诊和新建医疗中心将迁入这一设施。医院内部将设立专门的AI医疗中心,探索AI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,并与企业合作,共同优化医疗服务。

大阪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医疗数据的整合,但仅依靠院内数据已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。川崎教授表示,希望未来能结合更多日常健康数据,包括护理、医院间合作等方面,以构建更全面的医疗体系。他强调,医疗不应仅仅意味着疾病和痛苦,而应成为给予患者希望的场所,AI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
图片来自大阪大学网站主页

患者和公众如何看待AI医疗?

在医疗领域引入AI技术并非仅是技术问题,同时也涉及患者及公众的接受度与伦理考量。大阪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教授Yamamoto Beverly Ann在讲座上介绍了AIDE项目,该项目旨在通过患者和公众参与(PPI),推动AI技术在医疗中的合理应用。这项研究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(JST)和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(ESRC)支持,同时也是大阪大学与牛津大学的联合研究项目。

在项目刚启动的2020年,AI医疗仍被认为较为遥远。然而,近年来AI技术迅速发展,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。研究团队通过公众参与,倾听他们对AI医疗的期待与不安,希望能从伦理角度更深入地审视AI医疗的开发。

研究结果显示,公众对AI医疗既有期待也有担忧。期待方面,人们希望AI能改善医院管理,减轻医护人员负担,使医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,提升医患关系。此外,AI在医学影像分析上的应用,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及远程医疗的水平。

然而,也有许多不安的声音。例如,AI医疗的透明性和“黑箱”问题、误诊责任归属,以及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AI应用能力的差距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均衡。此外,随着AI在医疗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增加,有人担心医生会逐渐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,医疗决策可能变得过于依赖冷冰冰的数据。

AI医疗如何保障隐私?——秘密计算的应用

在AI医疗的快速发展过程中,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为应对这一挑战,NTT公司推出了一项秘密计算技术,该技术通过加密数据处理,使多方机构可以在不直接共享数据的情况下进行AI学习,保障个人隐私的同时提升医疗数据的利用价值。

NT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智能医疗推广办公室负责人、千叶大学医院客座副教授樱井阳一在讲座上介绍,秘密计算技术已在产学研合作中广泛应用。例如,在医疗领域,医院可以利用该技术分析多个机构的罕见疾病数据,以优化治疗方案,而无需直接访问彼此的患者信息。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数据的安全性,也为未来AI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
AI医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——专家与公众的探讨

“如果把AI医疗的发展比作自动驾驶技术,我们是否已经接近终点?”

在讲座的最后,面对市民的提问,专家们探讨了AI医疗发展的最终目标。有专家指出,AI已在医学影像分析等领域取得突破,但医疗领域的终极目标仍不明确,无法像自动驾驶那样划分等级

此外,AI诊断的标准和伦理问题也是当前讨论的焦点。专家表示,医疗领域的“正确诊断”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,即便AI可以提供精准分析,最终的判断仍需依赖人类。若未来AI技术发展至超越人类医生的水平,如何定义“最佳医疗决策”也将成为重大议题。

专家强调,未来的AI医疗不仅要追求技术上的突破,还需构建新的价值评估体系,不能仅关注诊断的精准度,更要考虑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体验。唯有如此,AI医疗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,并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。